[14]斯宾诺莎,1991年:《伦理学》,贺麟译,商务印书馆。
马克思批评其为抽象、片面、静止的思想方式,并非无的放矢。这种设计的确与想象力的培养与运用有关。
然而,与传统以经学为中心的经史之学相比,两者对真理的理解依然不同。(参《什么是古代哲学?》)我的做哲学在不严格的意义上承续维特根斯坦的观点,即哲学创作可以区别于哲学史研究。为什么我们的哲学史研究,没教会学生做哲学,可能与此有关。但是,系统且合乎逻辑地论述某个思想观点,我完全接受且愿意为之努力。避免说道就是一,一就是玄,玄就是无这类套话
刘表等山阳、南阳名士的观点代表了士君子的普遍看法。君子之子则在县小佐的候选范围内,拥有与大夫子、小爵及公卒、士五(伍)子同等的选任资格。所以,这一时期最精彩的兵学思想不是在兵书中,例如《便宜十六策》《将苑》都不能确定作者是否为诸葛亮,其思想也没有超过先秦兵书。
春秋后期之前,军队打仗讲礼貌和规则,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。作为中国古代兵学的最高成就,《孙子兵法》是难以超越的。这同样说明了军事学基本原则的永恒性、稳定性和普遍性。西方军事学被引入后,中国军事学发生重大变革,传统的兵学逐步让位于近代军事学。
但是,那些对策,如韩信《汉中对》、诸葛亮《隆中对》、羊祜《平吴疏》、西汉张良等人的献计献策、高颎与贺若弼为隋文帝提出的军事建议等,才是真正的精华,军事学的实用性大大提高了。先秦兵学讲的是夺天下、取天下,而《黄石公三略》讲的是安天下、治天下。
武器装备变化带来了作战样式、军队编制体制、军事理念和理论的变革。兵学思想包含在甲骨文、金文、《尚书》《诗经》《周易》等内容中,代表作是古司马兵法。这一时期军事思想发展有两个标志,一个是兵学主题的转换,另一个是战略向战役、战斗层次的转换。此外,这一时期的兵学思想更多体现在对策上。
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有着丰富的战争实践,所以《唐太宗李卫公问对》就用真实的战例来印证《孙子兵法》中抽象的东西,将其原则具体化、细节化,即分别奇正,指画攻守,变易主客,于兵家微意时有所得。西方也是如此,如英国军事学家富勒在《装甲战》一书中提出,正像作战武器发生变化一样,战争的特点也产生了变化,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。军事是中外历史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在历史进程中占有主导地位,乃是基本常识。第二就是战争,保卫自己国家,开拓疆土,在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去。
一方面,明清两代兵书众多,如《阵纪》《投笔肤谈》《草庐经略》等。《国语·齐语》说美金以铸剑戟,试诸狗马,《管子小问》讲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,都是用于军事领域。
从这个意义上讲,东西方都是一样的。这一点反映在以下方面。
其后则兵以诈立,以利动,以分合为变,军队打仗靠诡诈、欺骗,兵者,诡道也。它体现了军礼的基本精神,提倡以礼为固,以仁为胜,主张行九伐之法不鼓不成列不杀黄口,不获二毛,提倡逐奔不过百步,纵绥不过三舍战不逐奔,诛不填服,强调军旅以舒为主……虽交兵致刃,徒不趋,车不驰。它篇幅很大,有六十篇,内容庞杂,不光讲军事问题,还有先秦诸子的政治理念。第三,战争区域扩大了,从黄河中下游的大平原扩大到南方的丘陵、沼泽、湖泊地区。这在西方也一样,无论是斯巴达还是雅典、古罗马,社会组织与改革措施都通常以军队建设为中心。明清进入守成阶段 明清时期,中国兵学思想发展进入守成阶段,这是中国古代兵学的终点,但仍有其显著特色。
明代有军队战术要领总结,如戚继光《纪效新书》和《练兵实纪》。孔子说:有文事者必有武备,有武事者必有文备,即军事始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它之所以是治兵语录而非用兵语录,其奥秘也在于此,与忠诚相比,战斗力的强弱乃是次要问题。贵偏战而贱诈战,结日定地,各居一面,鸣鼓而战,不相诈,出兵打仗有很多限制,如不加丧、不因凶等。
如《尚书·牧誓》说:不愆于六步、七步,乃止,齐焉。中国自古治国安邦文武并用,文是指儒家经典《十三经》或《四书五经》,武就是《武经七书》。
另一方面,宋代有《武经七书》,是武学的官方教科书。如晁错《言兵事疏》、王符《潜夫论》中的救边实边诸篇。例如,此前战争以东西线作战为主,不涉及南北问题,不会出现南船北马的考虑,这一时期则不同。一言以蔽之,中国古代兵学的核心问题,如重视将帅、先计后战、灵活多变、集中兵力、以攻为主、重视精神因素及士气的振奋等,数千年来都是一脉相承、互相贯通的。
明清兵学思想有一定的创新,但从本质上讲,没有重大的突破,乃是中国古代兵学的终结。其中,兵书是独立的一类,与诸子是并驾齐驱的。
如富勒在其代表作《装甲战》一书中也曾经说过:世界上没有绝对新的东西……战争的许多阶段将再次采用基本相同的作战形式……过去所采用的所有战略和战术,自觉或不自觉地都是根据军事原则制订的。宋代是兵学理论的高峰 宋代兵学是中国古代兵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高峰。
除军事家外,政治家、思想家也普遍关注军事问题。先秦是萌芽和初步发展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兵学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高峰,是萌芽和初步发展期。
这样的认识,在西方军事学家那里也是常见的。所以,军事史是东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核心内容之一,数千年的中西文明史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部军事活动史,抽掉了军事内容,就谈不上有完整意义的世界历史。例如各种管理体制,包括连坐制、保甲制、军功爵(后演变成民爵),都是诞生于军队,然后推广到社会上。如商鞅变法中的尚首功,王安石变法中保甲将兵等强兵措施等。
由于明代有倭寇问题,出现了海防兵书,如郑若曾《筹海图编》。宋代军事理论的繁荣一方面体现为宋代武学兴起,系统并规范地培养专业的军事人才。
第一,军事技术是社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衡量标准,最先进的生产力大多率先应用在军事领域的。当今世界也是如此,最先进的工艺、技术往往发轫于军事领域。
有大型的兵学类书,如《武经总要》。第四,武器装备变了,由弓箭转变为弩机,准确率提高、射程加大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